序言:创业在激情与风险的浪尖上
激情还是泡沫?
“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赶超比尔- 盖茨?”初看之下,这是个很幼稚的问题,但
追究下去,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样,为什么在世纪末,中国会突然第一次涌
现一大批风险投资,越过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去支持更大风险的创业活动?为什
么会凭空第一次涌现一大批甘冒风险的创业者,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创新和变革?这
是一时的泡沫吗?
1999年,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崛起,一股“大学生创业”热潮也平地而起,成为
媒体追踪的焦点。这些无钱、无权、无势的典型“三无”者,凭着知识和激情,纷
纷汇入创业大潮,成为中国社会的全新景观。是盲目的冲动?是仓促的赶潮吗?
不幸的是,这一切热闹持续得实在短暂。随着美国Nasdaq的波动,资本市场的
乐观精神转化为全面的悲观情绪。刚刚涌起的资源纷纷退潮,更加脆弱的学生创业
自然不能幸免,率先遭遇了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则则创业失败的消息使得人们对学
生创业的看法蒙上了新的悲观色彩,于是,当初的反对者和悲观者更有理由幸灾乐
祸。
这场创业挫败的“寒流”使刚刚萌芽的高科技创业精神笼罩在巨大的危险中,
因为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人们会简单地以现象来否定一切,尤其是否定内在的精神与
文化。
魔鬼出了瓶子
但无论如何质疑,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着的一切。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是中国社会第一次焕发出全局性的创业激情,也
是真正纯粹的现代创业精神的萌芽第一次在中国破土而出。
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挡,以高科技为发动机,以风险投资为燃料的新经济已经成
为全球性的竞争标准。新经济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它是产业经济
与金融市场第一次大规模的紧密联姻。新经济的核心就是新机制。通过这种机制,
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和经济运行状态,将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的潜力最大发挥出来。
新机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倡导冒险、激励创新,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运作系统。
新机制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年轻的创业团队,这些人具有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他们所
建立的是更具有速度、效益、灵活性的新型企业机制,能够通过风险投资来推动自
主创新的发展,使创新理念在幼苗时期就能获得很大的资源,然后通过合理的推出
机制,来完成社会资源转移。
过去,在中国似乎只有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才有创业的条件;过去,企业家
失误一次就会被舆论和债务永远打入地狱,再也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过去,
无法想象一个年轻的只有创意的公司能够获得巨额资本的支持;过去,也无法想象
一批年轻人会如此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过去,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新点子、新创
意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转化为一个公司转化为一种商业……而现在,一切都有了可
能。透过许许多多这样的新现象,我们就不可否认:一种新型的创业机制和文化已
经出现了!虽然还很幼稚,还不成体系,虽然还不够规模,但是一切真实地开始了。
而且,魔鬼一旦放出瓶子,就再也不会回去!
高科技创新文化与校园文化是血脉相融的,而与过去主导中国企业界的“半个
老板加半个政治家”的传统企业文化隔阂巨大。这也是为什么斯坦福的校园文化与
硅谷的创业文化,能够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根源;也是互联网开放、创新、平等
竞争的精神与校园文化如此相吸相近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中关村发展多年,却没
有真正融入校园文化,没有提供真正创新动力的根源。
因此随着中国创业浪潮的起来,与高科技有着天然亲和力的年轻学子以及众多
刚刚跨出的毕业生,率先敏锐地感知到了它的脉动,纷纷投入创业大潮,成为主导
性力量,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同道路的抉择
自己作为学生创业的一员,我一向低调甚至尽可能回避学生创业的说法。因为
在中国,过于强调学生创业,反而让别人带上色彩,另眼相看,负面影响多于正面
影响。而且,自己也不能局限于学生创业的观念,要尽量引进有丰富经验的人一起
创业,使自己的创业公司与社会普通人创业是完全一样的,不能特殊。否则,无疑
是自设樊笼。
1999年,中国互联网大潮初起,进入规模化增长,各种新兴商机初露端倪。其
中,一个新兴的商机进入我的视野,那就是围绕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
的研究与咨询。这一切正是自己的强项。显然,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大好时机。在
那几个月里,创业的冲动炙烤着自己。于是,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建了国内第一家
专业互联网咨询公司——互联网实验室(www.chinalabs.com )。
关于未来发展,有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可供我们选择:一条是走传统模式,从
三两个人起家,利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建立业务基础,逐步积累经验和发
展资金,与众多的企业一样,维持在十人、八人的规模;而另一条则是利用风险投
资,快速扩展,占领更大的市场,在一两年内不求盈利,加大投入,争取成为这块
新兴市场的第一品牌,并且谋求上市。第一条路,十分轻松,几位创业人员每年挣
个几百万应该不成问题,可退可进,从容自如;第二条路,一旦启动就要承受巨大
的风险和压力,因为我们必须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去挑战一个从未有过的难
题:在中国,如何将最难规模化的咨询企业做出品牌,成为一个大型企业。如果不
能成功,则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就很难获得很好的回报。
两条道路,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道路,踏上了
一条前人从未实践过的新路。如今,互联网实验室已经发展成近50人的企业,在同
行中遥遥领先,在业界也建立了影响力。但是,我们的担子却依然越来越重,发展
的风险依然十分巨大,前面的难度更加巨大。我们还得毫不松懈,全力以赴。
未来几年,我们也许能够创造奇迹,也许会面临挫折,不得不退回传统的发展
模式。我们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现代创业的一个典型缩影,与依靠自身原始积累的传
统创业模式截然不同。这种模式是一面双刃剑:集巨大的机遇与巨大的风险于一体!
对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是关键
因此,这场创业浪潮的内核,不是技术本身,也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一种全
新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对投资者、创业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一个新兴企
业、新兴产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同时更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承受能
力的考验。
在这场浪潮中,成功者是少数,失败者是多数,但是“屡败屡战”的创新机制
将会对技术发展和经济推动产业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机制与文化跟我们根深蒂固的
传统观点的抵触比比皆是。
创业要与各种堡垒斗争,最难斗的就是大形势。如今,学生创业遭遇极大的挫
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本身不是学生创业自身的原因,而是整个环境恶化的结
果,因此不仅仅是学生创业,而是整个社会创业都在承受巨大压力;不只是中国的
创业遭受了打击,就是美国的创业活动也正遭遇恶退的危险。我们必须承受这种压
力,必须随着形势做出理智的调整,也可以收缩、转型甚至破产的方式度
过难关。我们可以暂时接受失败,但是我们的创业精神必须活着。等到形势好
转,我们可以借势重来,因为资本市场的走势不会永远是高潮,也不会永远是低潮
——起起伏伏的走势正是活力的体现。
我们有过这样的冲动,就不会这样甘于平淡;我们有过这样的激情,就不会这
样承受失败。创业精神的本质就是要敢于跨越界线,包括传统文化的界线,包括世
俗观念的界线,包括现有秩序的界线,包括现有机制的界线……当然在跨越的同时,
我们必须能够承受风险,能够坦然接受一次失败,而不被失败压跨,可以卷土重来,
更有经验和信心地东山再起。社会能够形成这样的环境与机制,有胆识和眼光的人
才能轻装上阵,不断创新,不断为社会提供新的可能。这是人类活动的延伸,也是
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必须支持的探索。
创业可以失败,精神不能失败
张宏杰不是在创业的热潮当中,而是在创业的低潮中创作此书,尤其值得称道。
因为他明白,这不是时尚,而是短暂的潮流和热点,可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精神。
创业会随着形势起起落落,但精神一旦在年轻的校园中激起,就必然有延续的生命,
有成长活力。因为这是全球化的命运,这是全世界的趋势。这些故事本身都很精彩,
但精彩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因为目前记录的,仅仅是这些主人公们创业的一段历
史,而他们的未来远远比现实的文字要久远得多。这些人的历程将会延续数十年,
一切仅仅是开端。但开始了,就不会停顿。包括这些人的创
业,包括张宏杰的笔触。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创业
是必然的。当我们的社会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创业中的成功和失败,能够以建设性
的心态来透视这场融合理想和冲动的浪潮,那么这些文字的价值就超越了书籍
本身,而真正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回荡起新的理念号角。
我可以肯定,这些人当中会有许多人会失败,而且不只是一次地失败;我也可
以肯定这些人是创业浪潮中的代表,但不是杰出的全部。仅仅从故事、仅仅从财富
上赶超盖茨并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借鉴国外最先进的创新机制,如何学
习国外最成功的创业经验,真正在中国孕育出高科技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机制,这才
是中国发展新经济的真谛,才是真正创业精神的财富。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只为自己眼前活着,只会因循守旧,
只会回避风险,只图安逸保守,不敢冒险进取。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
的悲哀。(著名IT评论人、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
2001年3 月1 日于北京
下一节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