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媒体如何炒作“大学生创业”概念
没有人不对媒体畏惧三分的,最近复出的风云人物史玉柱说最怕的依然是媒体。
2001年2 月9 日的《北京青年报》刊出的该报记者对史玉柱的专访中,史玉柱回答
记者的问题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没想到这次媒体对我们的兴趣还是这么浓,原以为几张报,大家报道一下就
算了,没想到一下子全国,这两天几百篇文章都出来了。每个省的报纸,日报、晚
报都有。一看这个来势太猛我有点儿害怕了。枪打出头鸟,只要你出头,就会有枪
对着你。我觉得那个扣扳机的人就是媒体。当年是媒体把我搞死了,搞休克了。1997
年初,我们的净资产还有两个多亿,媒体突然一说巨人破产了,其实我到现在也没
破产,然后再造几个谣,第二,史玉柱的护照已经扣押了;第三,巨人大厦已经停
工了。”
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报道可谓是铺头盖地,我自己在一个月之内收集到的
全国性报纸的报道就有一百多篇,而我未能收集到的地方报纸的报道就更多了。在
我所采访的比较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它们都有一本厚厚的装订起来的关于公
司或创业者报道的剪报。我去合肥市采访“科大讯飞”的总经理刘庆峰时,办公室
的秘书小姐打开电脑给我看,上面关于公司和刘庆峰的报道已经有88条。连名气不
是很大的南京“世纪通”公司,总经理任良告诉我也有50多家媒体报道过,虽然尽
是些“豆腐块”。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播放了FanSo 的创业历程,
我没看到。有位南京大学的创业者看完“东方时空”后打电话问我:“FanSo 是不
是散伙了?倒闭了?”天啊!我大吃一惊,心想:前两个月我去采访FanSo 的鲁军、
刘颖和童之磊时,还看到FanSo 好好的,怎么就倒闭了?于是,我赶紧打电话给童
之磊,可是又不敢直截了当地问:“FanSo 是不是倒闭了?”怕这样太冒昧,况且
春节刚过就这样问人家非常不礼貌,所以我就不敢问。
第二天,我去公司找刘颖和鲁军拍照片(供此书中使用),FanSo 已经从清华
创业园的学研大厦搬到只有一公里远的创业广场,员工们依然在上班,一切看起来
都好好的,一点也看不出倒闭的迹象。我拐弯抹角地小心翼翼地问刘颖:“公司目
前处境是不是比较艰难呀?”刘颖瞪着双眼说:“公司一直都很艰难呀。”我微微
一笑,什么也不说了。
过了几天我去学研大厦找童之磊,他目前负责“中文有线”这一块。我俩谈了
一下午,我终于把外面的“风声”告诉他,他解释说:“东方时空播放的是FanSo
怎么样从辉煌走到离开清华创业园这一过程。”我好奇地问:“那FanSo 搬到创业
广场去拍了没有?”童之磊说:“拍了,但那一段没播。”当时搬家的时候,很乱,
乱糟糟的,观众看了可能会想FanSo 是从清华创业园黯然而去的,而不是光荣出园。
从“辉煌”到“破落”,这对观众的确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起到轰动的新闻
效应,但新闻工作者是否想到:这样做(有点断章取义)会不会给观众一种误导?
对创业公司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的李玲玲的创业报道,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特地去武汉采访她时,她对一些媒体不真实的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苦不堪言。
创业之初,各大媒体把李玲玲捧得有天那么高,把她誉为“中国女大学生风险
创业第一人”。李玲玲在后来创办的“天骄网络公司”的网站个人主页上这样说:
“我不是一个电影明星,我不愿看到那些莫须有的花边新闻。不知道一些不负责任
的传媒者是否意识到,他们的传闻已经伤害了一个原本无辜学生最起码的尊严。”
现在人们一说起李玲玲,第一反应就是:天行健公司停摆了,李玲玲创业失败了!
我想,能够与李玲玲面对面交谈过的人极少,大家一般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她
的创业的。
2000年7 月,大学生李玲玲的无行健公司对外正式宣告瘫痪,10万风险投资收
回无望。我感到非常可笑的是,不就是10万块钱嘛,有什么可以小题大做的?10万
块钱怎么办公司呀?不停摆才怪呢!李玲玲上中央台《对话》节目后,视美乐总裁
王科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那期《对话》节目我看了,我觉得媒
体有误导。很难说她落败吧。因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三年级的新闻系女
生,去实践自己的专利,没有别人的帮助,成功了才怪呢。对‘李玲玲事件’这样
的宣传,对她个人以后的创业不太有利。慧点科技、视美乐、易得方舟的创业者在
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摸索,为创业储备,融资成功,便如鱼得水,而不是拿了10万风
险资金就让媒体炒一把。视美乐现在3000万注册资金,我们也没去炒什么所谓的‘
第一’的概念,10万块钱能干多久?”
我去武汉采访李玲玲时,她跟我说:“像我当时创业吧,是在不经意中被推上
来的,不能说我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应该说当时是很不成熟的。前几天中央电视
台《对话》栏目组来找我,最后走的时候跟我说:”李玲玲好好干,我觉得你已经
具备了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觉得这是我这么长时间来听到的最感动最
让我高兴的一句话。“
近日,李玲玲打电话告诉我一个“喜事”,说有一家公司准备跟她合作要把
“天行健”重新做起来。在话筒里听到她开心的笑声,我心里是万般滋味,也许我
应该在黑夜里默默地为她祈祷……
说到媒体炒作,慧点科技的总经理姜晓丹这样说:“前段时间媒体的报道我很
不高兴,我觉得新闻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它是个放大器,当创业这个事好的时候,
把它吹成一朵花……我觉得清华创业园里面的公司整体都不错,就有那么个别的公
司有困难的时候,报道的调子马上就翻过来,这可不太好……是小孩嘛(把刚成立
不久的创业公司比喻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感冒发烧,什么扁桃体发炎呀,
明儿什么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说:”不行,他已经死了。‘或者说怎么
着,然后到处去报丧,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希望,本来是一个感冒,然后转成肺炎,
到最后真的让他死掉了。“
V2科技有限公司(乐都)的CEO 叶滨说:“如果在普通缺少勇气的情况下,你
去打击那些有勇气出来做事的人,我觉得这对社会发展是很不利的。至少你应该先
鼓励人家,先让一批创业者涌现出来,带给广大学生一种新的希望,而不是还像过
去那样上大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会想着去创造一个好事
业。”
我写这本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是什么报社、杂志社或电视台的记者,
我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做这个系列采访的,所以不会受到所属单位报道方向的
制约。我没有单位,不会受制于人,写得很真实,很客观。很多接受过我采访的创
业者都说我跟那些记者不一样,意思是说我比较理解他们,能跟他们谈到一块。我
跟他们可以说是同龄人,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采访他们时我也只有26岁,加上我
也是属于特别有追求的人——26岁就已经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两部长篇纪实文学,
所以大家有共性,有心灵的感应,能达成一种默契,我最能传递他们的心声。上海
同济大学的创业者宫海这样对我说:“我的很多想法和内在东西,是靠你去挖掘出
来的,然后传递给后面想创业的人,把我们创业先行者站在潮头的感觉告诉他们,
对他们创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采访完这批走在最前面的创业者后,再去看看那些报纸或杂志的新闻报道,
发现有很多实在是太简单了,甚至是太肤浅了!只是陈述一下公司发展得怎么样了,
大概由于报纸版面不允许的原因,很难把创业者的理念和内心感受更详细地告诉读
者,而作为容量很大的书就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媒体靠吓人的标题来炒作,我认为
这是对读者的一种愚弄!
下一节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