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说,从创业到现在,你个人有没有经历过很大的困难?
说实话真的没有,这个问题你已经是第4 个人问了,前面有3 个人(记者)问
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的困难让别人分担了。我为创办这
个企业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我们团队的这几个人认识已经有四五年了,
正式合作来做这个事情有一年多。可以说在开公司之前,大家都已经磨合完了,所
以后来做什么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我做的是这部分的事情,他做的是那部分
的事情,如果我能把我们团队另外5 个人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了,那绝对是一个成
功。其实他们5 个人的能力也非常强,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是负责一摊子事情,而且
做得非常好,大家能够配合一起做。
所以我们的发展过程非常顺,包括参加清华的第三届创业大赛也是这样。清华
的创业大赛是从MIT (美国麻省理工)真接演变过来的,操作非常规范,所以当时
我也非常想学习一下。大赛举办了十几个讲座,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讲座对我帮
助非常大,包括你从团队的管理、包括市场,包括融资,还有法律问题,这些报告
你要是去听,回头你能学到好多东西。最后我们写出一份非常规范的商业计划书,
也是从听报告里学来的。
我觉得参加创业大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这套东西,而不是为了拿什么奖。
当时预赛的时候,我们什么奖也没拿到;在决赛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把所有的奖都
拿回来了,包括最佳答辩奖也拿回来了。跟其它团队比较,我们团队有个特点,那
就是我们的企业正在运作,很多问题我们都真正地解决了而且做东西是脚踏实地的
来看市场,看产品,这跟很多同学不一样,他们还处于创意阶段,那他们所看到的
市场是估计出来的市场,而我们的市场是自己做出来的市场,所以我们获奖占了很
多便宜。
杨殿阁又一次爽朗地笑了。我说,创业者在企业里占有相当大比例的股份,你
也一样,随着公司的蓬勃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
万富翁,就是所谓的“知本家”,你对青年学子靠知道创造财富有什么看法?
现在大家说创业者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们团队可能有些特别
的地方,我们是整个团队控股,我们每个人的股份还是比较均匀的,差别不是很大。
另外,这公司的股份现在是期权,就是说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以后我才能拿到相应
的股份,如果我现在离开公司了,那我的股份就会给后面的人了。那将来我什么时
候才能变为千万富翁?这个企业的资产得真正达到几个亿。等我工作那么多年,那
是一种价值上的千万富翁,能不能兑现成现金?还得由董事会批准,卖股票你才能
变为千万富翁,就是说把你跟企业拴在一起了。
在代表知识经济的今天,很多人说谁身份上亿,其实我想在昨天,很多人也值
这么多钱,包括像王选教授,他这个人摆在这就值几个亿。至于说社会允许这个百
万富翁、千万富翁出来,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如果知识创造了财富,那这个财
富就应该归创造者所有。
我说,据我所知,这种创业模式很吸引当代大学生,他们幻想着成为百万富翁
或者千万富翁,那你对大学生创业现象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想,更多的同学看到的是创业的光环,还没有真正看到创业背后的东西。
真正做企业也好,去创业也好,将来面临的是更大的压力,种种的压力,就象解决
企业生存问题遇到的压力。哪一天公司才能发展成你想要的规模?比如说像大家看
到的微软那样。这个时间很大,你可能做了3 年或5 年后一事无成,但比如
说你的同学在你创业之初去了一个政府部门,3 年4 年以后他已经做了市长,
而在你一事无成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是市长或者市长助理,哪怕是一个县长,你心里
会是什么滋味?
比如我,如果今年不来做这个企业,我可能去××市做市长助理了,因为我在
学校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另外又是党支部书记,组织部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地
方去锻炼,每年清华都会送一批博士出去锻炼。像清华博士的机遇是很好的,你的
机会成本非常大,包括我做这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做的人生抉择是很关键
的,你到底要做什么?比如我选择来做企业,做好了,在国内上市了,或者做到几
个亿的规模,我成了中国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我也非常有成就感,但要是失败了呢?
我认为你去选择一个事情的时候,关键在于你到底喜欢做什么,你适不适合做
这个事情?像英特尔总裁来清华演讲,有一个女孩问了他一个问题,说:“你如果
年轻40岁,那你的年纪跟我差不多,你那时也是将要大学毕业,你会选择做什么?”
当时我知道英特尔总裁要回答什么,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回答说:“做我自己最喜
欢做的事情,不管是40年前,还是什么时候,我都会选择我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我
的理想就在这。”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你还要考虑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不是
适合你做。
我正好做过一年99级大一学生的班主任,我跟他们讲,我并不是反对你们创业,
但我希望你们能看到创业过程中所有的事情,你要把每一步看得清清楚楚,你把这
些事情都看在眼里了,你要把它理解了,然后你才去创业。而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知
道,嘣出来说我要去创业了,我要当老板!不要这样……太鲁莽了。
象小学、中学,到大学,应该是知识渐进系统化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做了毕业
设计,读研究生的时候做做项目,应该说就把你整个知识系统贯串起来了。对于大
学里的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还不是很牢固,如果过早出来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会
越大。
我觉得学生创业这一块以后更趋于理智,像我几乎就是跟做传统公司一样慢慢
做下来的。我有一个师兄,做汽车电子产品的,学校里头没人宣传过他,他去年也
是开公司第一年就已经做到几百万的利润了,而且公司是他一个人的。我想,清华
在宣传鲁军之前有很多人在做企业,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我认为在这一两年热潮过去,学生创业跟大家毕业的时候选择工作一样,只不
过他选择的工作是创业,他的职业就是做自己的公司,而不是别人的公司。这样的
话,更适合于创业的一批人会涌现出来。
我说,一个新事情在发展的时候都会有泡沫的成份,现在有些泡沫已经被挤掉
了,沉淀下来就会有它生存的空间。我问杨殿阁:你做这样出来创业的选择,是不
是你在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从收入上来讲,我现在做出的这个选择差不多是收入最差的一个选择。无论是
经营原来的软件公司,还是投资1000万的一家网站给我开出的年薪,收入都比我现
在高得多。收入是最差的,但是我做得最快乐的。为什么是最快乐的选择呢?因为
在这做非常开心,你会看到公司在成长,在所有人积极配合下,整个企业是一辆行
驶非常好的车,这种感觉是做事情的成就感,而不是做了事拿多少钱的那种感受。
另外,跟团队其他人一起做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感觉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还有一
些小事情都在激励着你,让你每天活得快快乐乐的。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创业。我宿舍的人一个个都出国了,
只有我没走。
我问杨殿阁有没有比较欣赏的在企业这一块做得非常出色的成功人士,他认为
对微软比尔·盖茨对英特尔的创始人就不用多谈了,他说最欣赏的是李开复,这也
是跟李开复合作的一个原因。李开复现任微软副总裁,原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他来中国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已经创建成了蓬勃向上
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是他白手起家做起来的。包括他能够在苹果公司做副总裁,
在IBM 做副总裁,我想靠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在里头。当你用人格魅力去经营企业的
时候,应该说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就像古龙的小说讲到用刀的时候,刚开始是
你拿一把刀,这刀又快又好,用得再好的时候就跟你的手一样,再高一境界就看不
见刀了,你就是刀,刀就是你了。
那是我的目标,我觉得经营企业就象一门艺术一样,能不能跟你融为一体?做
企业就是你的生活,你把你的生活活出一个高品质,那么企业就能做得成功。我接
触的那些企业家里面,包括像柳传志、王志东,我都很敬佩。像那些失败的,比如
史玉柱,我非常非常敬佩这个人,虽然企业倒塌了,但他有那么大的冲劲去爬珠穆
琅玛峰,在谈笑风生中谈自己的失败,他的精神境界是很高的。
做为这个时代从大学校园涌现出来的创业先行者,杨殿阁为自己站在潮头上深
感自豪,他对后面想走这条路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忠告:大家想上来的时候要谨慎,
但一旦上来了就要义无反顾地把这条路走下去。
少一些失败者,多一些成功者。这是我们先行者要做的一个工作,把自己的经
验告诉别人。我不喜欢别人去抨击学生创业,很多人拿天行健公司等一些失败例子
来套整个学生创业,其实我没必要去跟他们争,我想最好的办法是,10年之后,或
者5 年之后,用我们市场的业绩去告诉他们,学生创业的公司是什么样子的,我觉
得这是最好的回答。
2000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东方
博远创业团队获得了大赛金奖。2000年8 月4 日,美国著名IT评论家John Markoff
在《纽约时报》头版撰文,认为东方博远团队的艰苦创业体现了中国的硅谷精神。
题目为《硅谷原创精神在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到:
在北京清华大学一所宿舍楼内,你可以找到中国的硅谷精神:沿着水泥楼梯向
上,两旁是漆锈斑驳的墙壁,几个啤酒瓶凌乱地散落在角落。穿过一条昏暗的走廊
之后,就可以走进曾经是活动室的一间小屋内。这里,就是清华大学20号楼学生宿
舍。
一家初创公司——“北京东方博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些主要成员就是在
这间小屋之中开发他们的网站。六位博士研究生正在追寻着大洋彼岸同样模式的梦
想。在高科技企业的摇篮美国硅谷,HP、Yahoo 等公司也正是诞生于斯坦福大学的
校园中。正如这位27岁的首席执行官杨殿阁所说:“成为Cisco 或者Sun 正是我们
的梦想。”
中关村位于北京喧闹的近郊,它周围不仅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大学,而且还是政
府指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当前,中关村地区已经有大约500 —600 家互联网创业
公司,北京东方博远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在开发一个互联网工作平台,
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专家技术支持。对于北京东方博远公司年轻的创业者来说,中关
村是个极好的孵化器。
尽管同世界著名技术发源地硅谷远隔重洋,但是同很多经济组织频繁用来代表
硅谷的仿制沙漠、大山、峡谷和森林等大众产品相比,这个由博士组成的群体在很
多方面更接近硅谷的那种创业精神,原中国微软研究院院长,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一
位计算机专家李开复说:“这些中国的高科技创业者们与他们美国的同行者是那么
的相似。”
人物印象:
从杨殿阁事先为我准备好公司的材料就可以看出,他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我
的采访的,而不是应付式的。从这一点上,我看出了他作为公司第一把手的风范。
他身材魁梧,体魄健壮,而又文质彬彬,言行举止之中无不透着那种良好的修养。
访谈之前,我问他能否给我宽裕的时间,他说没问题。我高兴地说:“我为你
准备了很多磁带,你可以多说一些。”这一说就说到天黑,两个人都已饥肠辘辘。
他一再说到做企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企业可能会做
得越好。这种把企业发展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创业理念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
觉得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优秀企业家的某些素质。
放弃仕途的他选择了创业,这是他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最好表现。不敢说这是最
好的选择,但却非常自信地说这是最快乐的选择,也许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
谛,我愿再一次为他喝彩。
下一节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