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业者档案:宫海,1976年生于辽宁沈阳,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建
筑工程系本科,1998年9 月开始念本校建筑工程系工程钢结构方向硕士研究生,于
2001年3 月毕业后直读博士。2001年2 月创办成立上海美通钢结构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任总经理。
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上,一共有135 个高校参加,
在众多神采飞扬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有一支来自同济大学的创业团队格外引人注
目,它就是由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生宫海、企业管理系硕士生叶国晖、技术经济系
硕士生张峰及财务管理系硕士生组成的“同济美特”。他们的“多高层钢结构辅助
设计系统(MTS )”软件项目创业计划获得了大赛金奖,这个软件是宫海在导师李
国强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钢结构专家)的指导下,组织一批学生,作为主创人
员开发出来的。随后,获得了一笔40万的投资,注册成立一家高科技公司。
同济大学有个创业者协会,成立于2000年4 月。跟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一样,
同济大学也举办了校园创业大赛,在2000年的创业大赛中,奖励十分诱人。大赛设
一等奖、二等奖和校方荣誉奖,获得一等奖者,可由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在
上海)优先保荐申报“天使基金”作为创业资金,并进入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
或其他孵化中心进行项目孵化;获得二等奖者,可进入国家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或
其他可孵化中心进行项目孵化。校方推荐优秀队伍参加上海市及全国的创业设计大
赛,“同济美特”正是在这次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挑战杯”的。有的
学者预言:大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后,将面临生存危机、领导危机、竞争危机和
企业文化危机等四大危机,在以后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了采访到“同济美特”创业团队的主要成员宫海,我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在
同济校团委老师的帮忙下,见到了热情、爽朗的宫海。2000年11月29日,一个风和
日丽的下午,我俩在同济大学附近一条大街上的一家茶坊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交谈。
在1999年7 月份,上海一家公司给我们实验室投了10万块钱,启动了这个项目。
当时我们利用导师很小的办公室,摆了四台电脑,买了一些设备,由我具体管理这
个项目带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来开发,开始正规化地做这个项目。大概做了一年
左右,这个别产品的雏形就出来了。
我们在专业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对这个产品作了宣传,影响面很广,很多人都知
道这个产品。到现在产品基本上成形了,可能在一周以后作鉴定,然后组建公司。
像我们这种在实验室做项目的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比较传统的学校模式,
有了这个产品,可以以学校或导师的名义去卖,但这不利于长远发展,可能以后也
就这样;另一种模式是把事情做大,不局限于这个产品,以它为基础拓展出去就是
一个公司。
我觉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很大的,是项目及公司的领航人。如
果导师参与得太细的话,管得太多可能不是太好,导师处在一个把舵的位置更合适、
更理想,而项目、公司由一批有朝气的一批年轻人具体去做。这样大家各尽其长、
各尽其能、共同开创挑战性的事业。另外像我的导师有研究室,如果把公司跟研究
室整合在一起,那会很有优势。研究室的学生做论文,公司的成果可以给工程师提
供工具,如果他们做论文做出来的创新成果可以给用到产品上,这样是一个很好的
科技学术成果转化的模式。
我跟我们开发团体的成员交流过,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很难得的机会,我
们可以去锻炼去发展。我觉得作为学生创业,刚开始对报酬要求是不高的,只要够
花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把公司做大,有一种成就感;另外,要让他觉得在这个公司
里能学到东西,慢慢地把自己融入到公司里来,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一年两年后就会开始赢利,我们会把一部分股权划给员工,
这样可以扩充队伍。
我说,虽然现在还谈不上真正的成功,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算是一个小的成
功,那你认为能够获得现在的“成果”,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哪关键的几步?
比较关键的有三步吧,第一步是项目的启动阶段,当时虽然还没做公司,但已
经建立了一个做项目的体系,有了办公场所、专用机器和资金的保障,大家能够齐
心协力去做。当时大家认为软件是一个利润比较高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大
家认为这个项目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有点模糊。
第二步是2000年初的阶段,有了做公司的想法,李老师(导师李国强教授)和
我们这批学生的想法比较统一,想把事情做大,而不是把产品拿出去卖就可以了。
第三步是参加创业大赛,我们不是因为有创业大赛才做这个项目,而是想让这
个项目通过创业大赛来磨炼一下。通过参加同济的、上海的和全国的创业大赛,创
业团队成员在一起共同协作,多个学科知识相互交汇、大家并肩奋战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自己对做公司的基本知识、思想也长进了许多。
我们这个小公司刚起步时可能也就是一百万或几十万的资金进入,现金流通十
分紧张,暂时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还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同济美特”创业团
队里的其他几个同伴暂时不直接加盟这个公司,而以咨询者身份关心、指导我们这
个小公司的发展。
当时我们参加上海市“张江杯”创业大赛,一位评委说,公司刚起步的时候,
技术是核心,因为你所有东西是围着技术转的,如果技术不过关的话,别的东西就
没了前提。像我们这些队友,在管理方面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在一些大公司兼职干
过,他们在这个小公司里可能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他们现在更多的是站在咨询
的位置上,我会向他们请教。公司刚起步的时候,管理是重要的、需要的,但实力
有限,暂时主要靠咨询就够了。
下一节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