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京城之二
两个瓜农在路边争抢地盘,一个瓜农刚刚举起手中的扁担,另一个瓜农的额上
突然冒出了鲜血。眼前的情形使唐宣赞感到奇怪而有趣。简直不可思议。那股鲜血
是怎么冒出来的呢?书童含墨在旁边扯了一下唐宣赞的衣袖,低声说,我看得清清
楚楚,他并没有打他,他怎么就流血了呢?唐宣赞说,这事的确很奇怪,我也看糊
涂了。这时,远远地有一位农妇,一路哭喊着,向人群这边跑来。唐宣赞转身去看
那个妇人,围观的人群开始松动。含墨拉着唐宣赞走到一边,对唐宣赞说,公子,
小心他们的血溅到你的身上,就在这里看吧。
离家已半月有余了。
一路上,唐宣赞带着家僮含墨穿州过县,跋山涉水,每到一个地方,唐宣赞都
要逗留一天半日,四处游玩。含墨急得乱跳,不时从怀中掏出一张纸,照纸宣读,
催促唐宣赞收起游兴,加紧赶路,他们的行程与日期在纸上写得明明白白,一清二
楚,日程一天挨着一天,刻不容缓。而唐宣赞对此毫不理会,一离了家门,便把什
么都忘了。沿途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有趣,随便一个村庄、镇子,他都想进去看一看。
星罗棋布的城堡、宙宇、牌楼,此村姑与彼少妇身段相近,面貌殊异,此石桥与彼
石桥隔代而建,大同小异……“公子,不能再住下去了,老太太让咱们初三之前务
必赶到冯县,初五过孟江,初六……”
唐宣赞说:“你到底是听老太太的,还是听我的?你要干什么?”
含墨说:“在家听老太太的,出门在外当然听你的,都得听不是。”
“既然如此,你就闭嘴,我到哪里你就到哪里,不要再烦我。”
“话虽这么说,可我还是怕误了考期,我担当得起吗?”
“掌嘴。”
“不说了,再不说了,这是何苦来着。”含墨伸手在自己的脸上抽了几下。
唐宣赞看着抓耳挠腮的含墨,不禁露出一丝笑容。含墨伶俐过人,但毕竟还是
个童稚未尽的孩子。横渡清河的时候,他们在中途遇上了风浪,所乘的木船险些沉
没,汹涌的河水将唐宣赞随身携带的一些书籍打得精湿,令唐宣赞感到心灰意冷。
上岸后,含墨从箱子里取出被河水涸湿的书籍,一册一册地晾晒在岸边的阳光下。
湿漉漉的书籍令人惆怅,唐宣赞不想看那些书,想看一些开心的事。他站在岸边,
仔细眺望沿河一带的景色。含墨小心翼翼地翻动粘在一起的书页,如同一个在烟雾
弥漫的市井里察看火候的小伙计。沿河一带,房舍错落,人影憧憧,旅途中的风声
使他们在不久之后便将那些尚未完全干透了的书籍草草地收拢在一起,装入箱子,
又匆匆上路了。在竹罗镇,他们先雇了一头骡子,驮著书籍与包袱,不久又换了一
匹马。面对乌黑而细长的马的鬃毛,唐宣赞一路上兴致勃勃,赞不绝口。唐宣赞不
断地抚弄着马的鬃毛,目光里流露出一种少见的柔情蜜意,他边走边对身后的含墨
说:“瞧瞧,这像不像女人的长发?美丽的长发。”含墨的身影在马背后出没,一
脸诡异的笑容。出门多日,他有时偶尔会突然忘掉自己的身份与职责,原野上空的
浮云与纸鸢使他的目光变得辽阔起来,时常可以看见有人在河边或返青的田野里练
习飞翔,一次次的飞翔,一次次的前赴后继。潮湿的衣衫在沿途的风光中渐渐被吹
干了,隔不多久,他就从马后转到唐宣赞的身边,十分婉转地提醒唐宣赞千万不要
把那位程太爷的信丢了,丢了什么东西都不要紧,包括把他这个家僮丢了都行,就
是别把那封信丢了,程太爷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那封举荐信整整花了他一个上午
的时间,信中的有关的措词斟酌来斟酌去,举棋不定……
“什么狗屁程太爷,”唐宣赞说,“我上京赶考,要他的信干什么?”
临行之前,家里的人做了充分的准备,上上下下忙成一团。春天一开始的时候,
唐家的人就打听到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消息,今年掌管全国举子会试的主考官是郑润
萧郑大人,程大爷与唐家是多年的世交,早年又曾做过郑润萧的老师。老太太的想
法是,有了程太爷写给郑大人的举荐信,唐宣赞此次进京应该是如鱼得水、顺理成
章的。老太太的想法比较简单,在唐宣赞看来,还多少有些可笑和不洁。离家不久
之后,他们主仆二人走在路上,唐宣赞告诉含墨说,他已把那个狗屁程太爷的信揉
成一团,扔到河里去了。含墨听了,忽然放声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路上的一些行
人。一个大叔模样的行人过来问含墨为什么事哭泣。唐宣赞笑着说,家里给他娶了
一个媳妇,我带他出门,他忽然想媳妇了,不肯走了,闹着要回去。那个人仔细打
量了一下含墨,发现他还是个孩子,就说,还不到那个时候嘛,这么一点年纪就懂
得相思了?真是怪哉。含墨听别人这么说他,立即破涕为笑,他抱怨唐宣赞说:
“你撕它干什么,还不如把我撕了算了。”
唐宣赞说:“你真的以为我会名落孙山吗?”
“天地良心,我巴不得你得了头名,我跟着也威风。”
“这才是个好孩子。将来选个好姑娘配给你,给我生他一堆,十个八个的都不
嫌少。程太爷是个老色鬼,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那双肮脏的手什么没摸过?我能要
他写的信么。”
“公子,我听我老舅说,苏东坡也是一个老色鬼,是吗?那么多人还在读他的
书——”
“闭嘴,你老舅是谁?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早先,我听家里的奶妈们说,你是
从葫芦里剖出来的,是真的吗?”
“是谁这么说的?打死我也不信。我爹从前是种葫芦的,这是编排我呢,我的
小名就叫葫芦。我爹要是一个木匠,她们就敢说我是从墨斗里生出来的,我爹要是
一个陶工,我就成了瓷窑里烧出来的了,这些人。”
快到冯县了。沿途的房屋稀稀落落,树木参差不齐。明亮的流水又细又长,水
边有几个浣纱的妇女。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已进入了冯县境内,前面不远有一个城
镇。唐宣赞想在冯县留宿。临行之前,唐宣赞查阅过《冯江府志》,昔日的公孙策
与王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期,当地的人常以此为荣,这是他们的旧址得以保
存下来的一个原因,但摩诘之字画已形同地图。含墨听说,急得拦至马前,苦苦哀
求,不能再在这里住了,京城还很远呐。唐宣赞说,你想累死我吗?你回去吧.我
一个人走得了。含墨说,说得容易,我能回去么?老太太见了我,不吃了我才怪。
唐宣赞说,这一路上,我让你管制得束手束脚,风景不能看,客店不能住,好像你
忽然成了我的主人。含墨说,好歹咱们也得先到了京城,不能总停留在路上,京城
多么繁华,有皇帝有公主,要什么有什么,到京城里再玩吧……一位汲水的村姑从
他们的旁边经过,荆衣布裙,面带嫣红,几个孩子在附近的一片浅水里洑来洑去。
远远地透迤着一带城墙,隐隐发灰,那是冯县的城墙。沿途点缀着桃花,白云
与树木倒映在水中,一个人正在路边兜售香扇与纸鸢。唐宣赞买了一把扇子,扇面
上题写着一幅今人仿造顾恺之的书画,画的色彩瑰艳无比。
这天傍晚的时候,他们远远地望见了一座客店,店门前冷冷清清,卧着一头黄
牛。含墨用一种征询的神情望着唐宣赞,唐宣赞抖了一下衣袖,不假思索他说,不
用这样看我,说什么也不走了,今晚就在这里投宿了。
含墨没有说话,侧脸谛听着什么。店门前的那头黄牛忽然慢吞吞地从地上站起
来,在门前走了一阵后,又无声无息地卧下了,整个过程像一位身患绝症、行动迟
缓的老人。现在,牛的颜色在唐宣赞风尘仆仆的视线里呈现出一种极为常见的酱色,
质感如一座刚刚浇铸不久的蜡像。那是一头牛吗?唐宣赞注视了一阵,在心里询问
自己。那不可能是一头牛,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暮色,最容易使人的眼睛看错什么
了。身后传来了风吹秋千的声音,秋千上没有人,轻轻地荡来荡去。唐宣赞开始催
促含墨上前去叫门,他无法设想眼前这个客店里的大致情形,但愿能够天遂人愿,
好好地住一夜。含墨摇着头说,这附近好像有一个女人在哭。
“不管她。”旅途的劳累使唐宣赞变得烦躁不安,“快去叫门。”
含墨敲响了客店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采春,快请客官们进来——”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