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倒霉就倒霉在那个星期天,要不是那个星期天,接到那个电话,跑到公园里去,
怎么会陷入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
记者部的例会,照例热热闹闹。平常日子各路记者撒下去,跑机关的,跑工厂
的,跑农村的,跑学校的,跑旮里旯栏儿的,各有使命,各显神通,难得见面。只
有每星期一的例会,老、中、青记者们聚会一堂,传达领导意图,交流各方信息,
畅议报导思想,共商重点选题,兼及小道消息,名人轶闻,歌星走穴,球场风波,
香菜三块钱一斤。笔头上的功夫见诸于报端,嘴头上的才华显露于会上。与会者高
谈阔论,东拉西扯,轻松活泼,人称“神仙会”。
青年记者方芳是记者部最不起眼的小记者,又是最被人喜爱的女记者,谁让她
长的那么招人呢?大伙儿都乐意跟她搭话。
“湖南妹子,该你发布新闻了!”
这是汇报,该汇报的汇报。也是逗乐,没啥汇报的就说点趣闻,凑个热闹。当
然,更是表现,表现自己的机智、深刻、幽默、思想不同凡响。或语惊四座,或满
堂大笑,全看你作何选择。
方芳发布了一条新闻,当然是既不见报,也不登“内参”的,只供群众参考:
“据调查:当代女青年择偶标准有了变化。在被调查的一百名女大学生中,讨
厌奶油小生的占75%;认为英俊小生不过是‘玩儿深沉’其实内里空虚的占68%。
而喜欢西部小生的占81%。”
“什么叫西部小生呀?”
“西部小生呀——”方芳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儿:“特点是小眼睛,厚嘴唇,
大高个儿,黑脸黑胳膊黑腿,穿一件辨不出颜色的旧布褂子,领子和袖口油腻腻的,
两条裤脚一个高来一个底。”
众人哈哈大笑,挪揄之色溢于言表。
还有高声叫嚷的:“这不是美男子,这是叫花子!”
好像说了自己似的,方芳马上为女大学生们辩护了:
“专家们认为:这是女性审美观念的突破。追求质朴、纯真、粗犷、豪迈,表
现了女性审美主体意识的觉醒。”
“你呢,方芳?这也是你的审美观念,择偶标准?”
尽管不时有人给方芳提出类似的无礼问题,她总一笑置之。玩笑话嘛,何必认
真。她是个豁达的姑娘。
年轻的姑娘就有这样的魅力,谁都愿意接近她。她长得算不上画儿上的美人,
然而,一白遮十丑,苗苗条条,清清秀秀,透着那么有人缘儿。胆儿大的,喜欢跟
她开玩笑,说些无伤大雅的俏皮话,舞会上争着抢着跟她跳。有贼心没贼胆儿的,
只用一双眼睛追逐着她俏丽的身影,餐几分秀色。她呢,活得挺自在,到汽车队要
车,用不着主任签字,派车比谁都快。到食堂吃饭,付一份儿钱,得一份半菜,肉
给瘦的,蛋给大的,饭菜凉了还管热,只要她开口。
男人们在一起,叫她“女皇”,叫她“记者之花”,她都知道。
然而,一转入制定选题,那就是大记者们的市场了。大题目分给大记者,理所
当然。岗位责任制上订的有,专业职务聘任制条例上也写着呢。高级记者、主任记
者要担负撰写重要稿件的任务。大题目都是重要的题目,不分给大记者分给谁?给
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行吗?
西红柿跌价——“记者之花”坐冷板凳,“女皇”成了宫廷的女奴。她奉部主
任之命担任记录。把大记者们承担的耀武扬威的题目记下来,汇总上报编委会。
她想哭。年轻有什么用?长得好有什么用?不缺舞伴儿有什么用?被围着发布
新闻开心一阵儿有什么用?她甚至后悔选择了新闻这个专业!无冕之王,那是大记
者们的专利。他们在新闻的长河里畅游,仰泳、侧泳、划臂、蹬腿,今天一篇通讯,
明天一篇特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时不时掀起巨浪,搅得一片惊慌,赢得一片
掌声。她呢?育苗池里的鱼苗苗,刚放入大河,胆怯,不自在,游不远。
说什么谁都喜欢她,只因为她是个讨人喜欢的女人,一个年轻的女人,仅此而
已。没有人真正看重她,没有人认真地把她当作一名不缺胳膊不缺腿儿的记者看待。
没有人分配她题目,没有人评价她的作品。她的价值好像就是她的性别,她的殊荣
好像就是她的年龄。
她真想哭。
作品,作品,作品是她的一块心病。非但别人不把她的作品放在眼里,她自己
瞧着也不顺眼,想起来就怪伤心。
头一年见习期不用说。校对科、资料室、信访组,溜溜儿转了一大圈。好不容
易得到一次采访机会,写了一条五百字的消息,够精练的,第二天见报,连标点符
号,只剩下三十四个字。
见习期满,分到记者部,应该说,时来运转,可以一显身手,有个出头之日了。
偏偏见报的还是些豆腐干儿似的小稿子。她也试着写了两篇大通讯,都洋洋洒洒六、
七千字。其中一篇,部主任审阅之后说了声“有基础”,提了八条意见。她兴致勃
勃一一照改,改了再送上,就石沉大海了。过了半个月,她鼓足勇气去催问。部主
任黑胖的脸上有难色,吞吞吐吐地只说“先放一放”,等于判处终身监禁。
大的写不了,只好写小的。大记者们语重心长地说“写小消息是一门大学问”。
她写来写去,学问不见长,把学校学的那点也差点忘记。昨天的一条消息更气人:
本报讯 记者方芳报道: 西城区妇联昨天召开幼儿教育座谈会,四十多个孩子
妈妈兴致勃勃地交流了幼儿教育的宝贵经验。
唉!又是这种残次品。这是新闻吗?有可读性吗?没有。有指导性吗?没有。
连新闻背景也没有交代。为什么要开这个会?有什么意义?交流了什么经验?统统
没有。“兴致勃勃”表现在哪里?“宝贵经验”宝贵在何处?纯属虚词儿,装腔作
势。更恼人的是,偏偏写上“记者方芳报道”,真够丢人的!其实原稿上全有啊?
经验共四条,很有针对性。写法上有创新,反映了会上生动活泼的气氛。谁知掌握
生杀之权的编辑,大笔一砍,把后边几段精彩的都一气儿删了,只留下光秃秃一段
导语。活该你现眼去吧!
她要突破,她要飞跃,她要脱颖而出,一炮打响!让那些无情无义的编辑再不
敢小看她,再不敢乱删她的稿子。
蓄谋已久。待到议论自选题时,方芳搁下为她人作嫁衣的笔,侃侃而谈:
“最近我摸了一下离婚的问题,准备写一篇探讨离婚问题的通讯。离婚难,是
当今社会一大弊病。据统计,在一百对提出离婚的夫妻中,一年内办成离婚手续的
仅占2%,二年至三年办成的占8%;三年至五年办成的占12%,十年尚未办成的占
60%,其中有一位工程师,二十五岁时提出离婚,现在年过半百,两鬓斑白,还没
有离成。他说……”
有根有据。有面上的材料,有典型的事例,又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有可读
性,这还不是一个好题目?
“我看这个题目不行。”部主任表态了,“现在离婚率逐年上升,年轻人说离
就离,这还行?到百货公司买双鞋,尺寸不合适,想退想换,还得费点口舌呢。离
婚就不要费点时间?我看,报纸宣传要谨慎,不要赶时髦。”
部主任是有权威的,他说不行就不行。
“这样吧,方芳,”部主任也不愿挫伤部下的积极性,“既然你已经摸了这方
面的问题,还是继续摸下去。题目嘛,我主张还是从积极方面考虑。与其写离婚难,
不如写不离婚的可贵。夫妻嘛,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多表彰这样的和睦家庭,可
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下一章 回目录